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党员到党性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然而,听到一些接受教育后的同志这样抒发“观后感”:“建得挺有氛围、挺漂亮。”当问及具体内容时,却表示:“呼呼隆隆,人太多,记不太清了。”如此“跟团游”,消弭了党性教育的严肃感和实效性,偏离初衷。(7月17日《人民日报》)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党组织均把党性教育作为党员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党性教育却在实践中“变了味”,一些教育基地每天甚至要接待五波“跟团游”的人马,来接受党性教育的党员就不得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马观花地走走看看,党性教育成了呼呼隆隆的走过场。
党性教育是一场政治体检,组织党员参观学习,本来是为了铭记历史,把接受现场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初衷是对照检查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整改,起到强身健体、淬炼灵魂的作用。倘若接受党性教育也是走过场、不入心,这种“快餐式”“扎堆式”的参观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性教育的严肃感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并非参观旅游,没有“旺季淡季”之分。加强党性教育首先要做到内化于心,摒除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的“作秀心理”,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达到入脑入心的感化作用,方能修好“党性教育”这门课。
由此可见,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重视党性主题教育,切莫“快餐化”、“跟团游”,要少一些“喷灌式”的注入教育,多一些“滴灌式”的浸入教育,增加互动体验环节,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日常监督,让教育真正触及党员干部思想和灵魂,经常通过党性教育“照镜子、正衣冠”,及时进行 “解渴”、“提神”,才能真正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才能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幸福。
党性教育要下“真”功夫,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抗腐拒变的能力,增强政治定力,切实增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坚强的党性始终做到严守政治纪律,大力弘扬从严从实、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文/曹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