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的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
此器盘形小巧规整,胎体轻薄隽秀,迎光能透,通体内外施豆青釉,光素无纹,豆青一色娇嫩怡人,光润如玉。按唐英所说,当时的青釉应有浅龙泉、深龙泉、浅冬青、深冬青之分,但传世品似乎很难如此细分。现在一般将呈色深且浓者称为“豆青”;色泽稍淡、青中略泛绿或蓝者称为“冬青”;色泽更淡,青中泛粉白者,称为“粉青”。
此藏品高3.8cm,口径:24cm,器形完整,包浆老道,釉色温润如玉,为传世佳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