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市新都这片全国最大的手工茶器生产区里,有一座靠山宁静的几层楼房屋,院子种满了竹子和花草,把徽派建筑加玻璃结构的建筑点缀得颇有生气,记者进入一楼厂房,里面整洁明亮有序,各个工人都忙碌着手上的活,手工拉坯,上釉,吹釉无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见到石骏老师正是他在配釉房间配釉的场景,上百斤的大釉桶他自己辛勤地搬动着,年轻的脸上有不符年龄的质朴和沉稳。
随后跟随他来参观二楼的柴窑,是一个缩小版的小柴窑,窑主告诉我们汝瓷的温差很小,上下不能超过15°,最适合这么大的小窑烧制才能出精品。柴窑的样子就像一座用砖砌成的小屋子,所不同的是,屋顶两端摆满了松木,敞开看一排排高耸的匣钵(放置瓷器的容器,可耐高温)。
隔壁是一个展厅和茶室,接待的是他的妻子兼合作伙伴,她给我们介绍展架上的汝瓷作品,大部分器型便是她的设计,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设专业,在北京做过几年的艺术品经纪,是一位充满朝气的年轻女子,气质温婉柔和,眼神流露出干练与聪慧。
展架上的汝瓷作品散发着温和的宝光,每一件都有种似曾相识的高古感,却与现代审美毫不冲突。器型的线条起承转合间透出刚毅和柔美,肥厚流动的釉水仿佛有种动态美感,细节把握得十分精准,该松弛的地方松弛表现得粗狂质朴。
他们两人珠联璧合地合作,相信会有更多精美的作品呈现。
景德镇瓷种众多,为什么选择坚持做汝瓷?
石骏: 虽然汝瓷不算是景德镇土生土长的瓷种,由于后世皇帝对汝瓷的追捧和喜爱,景德镇御窑厂一直没有停止对汝瓷的烧造,著名的督陶官唐瑛也有几件传世的仿汝作品流传下来。在仿汝还未在大陆风靡前,汝瓷在景德镇一个非常小的瓷种,而我的叔父就是一直传承烧造汝瓷的制瓷人,大半生以制作仿古汝瓷为生。在很小的时候见过汝瓷,就被它与众不同的质感和传奇的身世所吸引迷恋。10年左右正是茶器开始盛行的时候,汝瓷茶器也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便顺势学习研究制作。
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是契机?
石骏 : 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资金的困难,我们那时候刚刚毕业,能够自食其力已经非常不易,在没有任何头绪的时候也不敢贸然向父母要。我和我妻子靠兼职,业余时间来研究,为了节约人工,从拉坯利坯,补水荡釉,吹釉前两年大部分工艺都是我自己做,烧窑是搭叔父的窑烧。期间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工艺烧制上的知识,让我在后期改进上有了很多发挥的空间。
汝瓷的配釉成本高,成品低,前期的出品非常少,发展得比较缓慢。直到这几年有了积累才有很大好转。不过很感激那几年,做了很多丰富的尝试。
为什么选择用柴窑烧汝瓷?是为了噱头吗?
石骏:中国瓷器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这种火与土的交融,在传统的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随着电窑和气窑的普及,柴窑技术已濒临消失。我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宋代汝瓷和各个年代的汝瓷在博物馆里不断地观看,总是发觉少了一点神韵。偶然间看到玉窑的柴窑青花,才反应过来古代的瓷器都是柴窑烧造,于是13年时候开始尝试用汝窑烧柴窑,胎釉果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釉像是和胎体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和之前分离,漂浮的状态完全是两种境界。油脂感也颇为像是用了许久的包浆,尽管烧造成本高,也是非常值得去制作的。
蒲石柴窑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规划吗?是否会成为收藏级的器物?
石骏: 蒲石一直都是秉承量少质精的原则在制作,在传统经典的一些造型上提炼变化,在釉和表现手法上融入更多艺术性。中国传统的美学和后现代的美学融入结合,才能孕育出具有当代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柴窑的烧制也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索和尝试的领域,为了掌握更为完美的烧窑手握,我们自己做了一个小柴窑。烧窑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以变幻出千百种效果,悉心记录的尝试,一路上一定有失败,但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惊喜。柴窑已经禁止大规模烧制,所有的原料烧制人才都聚集在景德镇,产量不会很高,大部分人搭烧品质不稳定的情况下,精品瓷依然是不会很多。物以稀为贵,专业的精品的柴窑汝瓷还是不存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情况出现。随着人工物价的不断增长,价值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