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河北讯 9月12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就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2014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试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三年来,累计投入244.6亿元,治理范围由2014年的4市49个县扩大到2016年的9市115个县,实现了全省7大地下水漏斗区全覆盖,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有效缓解,超采问题得到控制,形成了可复制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模式。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围绕水价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在水权水市场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水权确权登记办法》《河北省农业水权交易办法》和《河北省工业水权交易办法》,完成了试点县的农业用水户水权确权登记,并开展了农业水权交易试点,共发放水权证1033万份。
在农业水价方面。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出台了《农业水价改革和奖补办法》,重点推广“一提一补”、“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农业水价改革模式,截止目前,共落实农业水价改革面积1200多万亩,在全国改革实施面积最大。
在水资源税方面。去年,中央把河北省确定为全国唯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省份。费改税实施一年来,全省共征收水资源税18亿元,因此较税改前增收1倍以上。
在工程建设与管护方面。制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先建后补”扶持政策,出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全部完成了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发放“两证一书”38万多套,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300个。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开辟地表替代水源
针对农业使用地下水占70%的实际,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农业高效节水。实施结构节水,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在深层水超采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实施工程节水,在地下水灌区,大力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有条件使用地表水的地区,建设河渠、坑塘等从水源到田间的水利工程,恢复改善地表水灌溉农田。实施农艺节水。推广先进农艺节水技术,实行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农作物节水稳产。
河北是全国唯一没有大江大河过境的省份,客水资源持续衰减。通过改造完善位山引黄、引黄入邯和卫河引水工程,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优化配置沿线河湖生态和农业用水,累计外调水量18.4亿立方米。加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增加降水2.8亿立方米。
有效缓解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综合治理模式
试点区三年累计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38.7亿立方米。2016年为平水偏丰年份,浅、深层地下水位回升幅度均大幅增加(浅层水治理后上升0.58米,深层水治理后上升0.70米)。
根据试点经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划、确权定价、控管结合、内节外引、综合施策”的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如成安超用加价、桃城区一提一补和石津灌区农业终端水价为代表的农业水价改革体系;以东光先建后补、献县物业化管理、邱县专业化公司管护为代表的建管机制改革体系;以肥乡集中连片、大曹庄智能化灌溉为代表的高效节水工程体系等等。这些经验做法,为国家全面推开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实现了试点的预期目标。